唑菌酯
唑菌酯理化性质 :此物质为白色结晶固体,极易溶于N,N-二甲基甲酰胺、丙酮、乙酸乙酯、甲醇,微溶于石油醚,不溶于水。在常温下贮存稳定。
唑菌酯安全性: 急性毒性经口LD50(mg/kg):雌大鼠1,022、雄大鼠1,000、雌小鼠2,599、雄小鼠2,170。大鼠急性经皮LD50>2,150 mg/kg(雄、雌)。对兔眼、兔皮肤单次刺激强度均为轻度。对豚鼠致敏性试验为弱致敏。Ames、微核、染色体试验结果均为阴性。 环境行为:20%唑菌酯悬浮剂,以有效成分100 g/hm2施用3次,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间隔期为3 d,结果表明,黄瓜上唑菌酯残留量为0.07~0.16 mg/kg,均低于0.5 mg/kg。 唑菌酯制剂 制剂产品有20%悬浮剂。
唑菌酯作用机制与特点: 该药为真菌线粒体的呼吸抑制剂,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色素bcl复合体的结合,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,从而破坏病菌能量合成,起到杀菌作用。唑菌酯既能抑制菌丝生长又能抑制孢子萌发,对半知菌亚门、鞭毛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的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,对黄瓜白粉病、霜霉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。旁路氧化抑制剂水杨肟酸(SHAM)处理对唑菌酯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活性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,表明黄瓜灰霉病菌中旁路氧化途径影响唑菌酯的作用。
唑菌酯使用方法 :(1)适用作物:黄瓜、水稻、番茄、西瓜、油菜、葡萄、棉花、苹果和小麦等。 (2)防治对象:唑菌酯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,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,对稻瘟病、纹枯病、稻曲病、小麦赤霉病、小麦白粉病、小麦锈病、玉米小斑病、玉米锈病、棉花枯萎病、黄萎病、油菜菌核病、黄瓜枯萎病、黄瓜黑星病、黄瓜炭疽病、黄瓜霜霉病、黄瓜白粉病、番茄灰霉病、番茄叶霉病、苹果树腐烂病、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斑点落叶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效。 (3)使用方法:在霜霉病、疫病、白粉病和炭疽病发生初期、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开始喷药。20%唑菌酯悬浮剂的使用剂量(有效成分)为50~100 mg/L,即20%唑菌酯悬浮剂对水2,000~4,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,喷施2~3次;当病害普遍发生时,应采用200 mg/L的使用剂量(有效成分)进行防治,即20%唑菌酯悬浮剂对水1,000倍液。为抗御病菌产生抗药性,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交替使用,降低抗药性风险。